思路探讨(四十一) 向内看自己
我们时常关注太多外界的反应,包括别人的意见和看法,工作的上的任务,领导的要求,妻子的埋冤,周围朋友的相互比较,社会的动态,国家的新闻等等。很少向内看看自己,好好仔细静下心来,看看这个内在残破不堪,年久失修的自己。看看自己在内心上究竟有哪些缺陷,它们是如何产生的,自己恐惧的究竟是什么。
著有《被讨厌的勇气》《自卑与超越》等经典心理书籍的著名精神病学家阿德勒曾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
===
向内看,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自己内心最深处自卑,它们大多数都是由童年的创伤引起的。但这并不是父母的错,因为没有人是绝对幸福和绝对不幸的,所有人都或多或少的在童年时受到创伤,这是父母无法控制的,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不经意间的伤害到孩子,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有时他们无法控制住自己,甚至有时候外界的因素对孩子的影响会比较大。
因此在《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说:“所有人在童年时都多多少少会受到心灵的创伤,这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都会一直携带着某种特质。”,实际上童年的心灵创伤要比我们想象中的大,即使只是一件在成年人眼中看来很小的事,在孩子心里可能会引起巨大的波澜,甚至会因此受到巨大的创伤。
起初这些体会我并不能理解,直到我为人父时后的第3年才开始慢慢的一点点理解。我开始小心翼翼地与孩子们相处,尽管看了各种孩子教育的文章和相关的心理学书籍,但在实际中仍然无法做到妥当,比如我想教孩子们有自律的习惯,但要保持这种习惯总会伴随很多艰难的挑战,于是会在与她们一起“挣扎”与“未来会更好”的之间徘徊,又比如我不得不去外省工作而且至少3-6个月才能与孩子们有1次见面,这或许已经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创伤,因为当她们同班同学说起“我爸爸”时心中会认为爸爸能及时出现在身边,而我的孩子她却不行,她自然会因为这件事而受到伤害。
我看着孩子们遇到困难时的样子,看着她们挣扎的样子,时常回想起我童年时的情景,当时我也遇到跟她们一样的情景,我那时受伤的心情到现在我都依然能依稀记起来一些来。相对于那时的父母,现在的我能否做的更好些,发现我也一样存在各种各样的无奈,做不到孩子心中想要的那样,但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与孩子相处时,把她们当成我身边那些成年朋友那样对待。这些事情导致我更发自内心的想了解我的童年创伤究竟给我带来了什么,既然无法避免,我应该如何对待它们。
孩童时代的问题导致我最大的问题就是自卑,这么多年我看过也聊过很多人他们触及内心世界的话题,其中也不乏在外人眼里看起来非常优秀的人,他们大都跟我一样时常会因为很多事情而自卑。虽然这些我们所在意的事其实很小,在外人眼里根本不算什么,甚至有时我们自己也知道这不算什么,但就是过不去这道坎,不肯放过自己。
孩童时代的创伤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没有对错,或许就因为这种创伤导致你看待的世界的方式,在某段时间或某些方面让你赢得了世界。因为事情总是在不断发展的,在某段时间看起来是对的方式,在另一段时间里看起来却是错的,当事情有所转变时我们大部分人很难及时改变,进而导致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于我而言也是一样,我像大多数刚毕业的人那样一直在不断成长,即使是一个35岁的人,对世界的理解仍然在不断更新,我也认为自己一直落后于世界,因此奋力的追赶着,因为内心总有句话告知我:现在行动还不算晚。
人们常说35岁后的人是最脆弱的时候,上有老,下有小,有车贷,有房贷,前有领导,后有小年轻,怕裁员,怕动荡,怕改变。没有人会关心我们的问题,因为我们已经成了社会的顶梁柱,应该是个成熟的独立的综合性个体,不应该去制造问题,相反要主动看到问题并着手去解决它们,而大多数人却不知道我们内心仍然是那个受到创伤的孩子。
所以我向内看自己,希望有一天能正确看待自己的自卑,放过自己,与孩童时代的自己和解,真正能于世界一起走上正轨。
以往我不喜欢小时候那个自卑、敏感、固执己见、自私的自己,想把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剥离,但反而那些特质却一直跟在我身上甩不掉。事情在自从我关注我自己孩子的成长后开始转变,我渐渐理解自己是普通人这句话,我应该放过自己,人本身就是不完美的,就因为不完美才美丽。于是我开始拥抱自己的过去,让自己与过去和解,过去的种种不再是我的负担,但仍然有许多我不能释怀的童年往事,弱小的人格暴露无遗。
我开始明白存在即合理,包括暴富的朋友,读博士的同学,不断升迁的同事,出国定居的亲戚,甚至包括报复我的敌人,打击我的同事,陷害我的陌生人,都是正常且合理的。我开始认为这些都是我们的世界里合理存在的,我应该放下执念,放过他们,也放过自己,继续走我觉得自己应该走的路,只是在路上我应该把这些意外的因素考虑的周全些,把事办好,把周围的人安置妥当,把人和事考虑周到点,然后默默的走自己的路。
我时常观察自己是怎样看待世界的,是否理解错了。我总是这样挑战性的问自己,有没有完全相反的观点。我希望看到更多的视角下的答案,这样才能看到更多可能。
向内看我看到了我根深蒂固的自卑,人人都有自卑情结,就看我们是如何克服它,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如何看待它,因为它可能无法避免。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Thanks for your reading
版权申明
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Copyright attention
Please don't reprint without authorize.
微信公众号,文章同步推送,致力于分享一个资深程序员在北上广深拼搏中对世界的理解
QQ交流群: 777859752 (高级程序书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