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五) 《态度》

《态度》吴军

第六封信

这是孩子在和吴军交流时抱怨最近运气不好怀疑自己命不好后吴军给孩子的信。

作者首先承认运气确实占据了人生的一大半关键因素。“事实上,如果没有运气,再努力也未必有结果”

作者又抛出了孔子的话,“孔子说,人到了一定年纪,就能认清自己的命运,从而做到不做违背命运的事(从心所欲,不逾矩)”

那命运由什么决定呢?作者说,首先是基因决定命运,基因的作用比我们想象的强大。其次是思想、行为,习惯。

作者拿英国著名女首相,撒切尔夫人对“基因”的分析:

注意你的想法,因为它能决定你的言辞和行动。

注意你的言辞和行动,因为它会主导你的行动。

注意你的行动,因为它能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能决定你的命运。

作者认为,我们从小养成的习惯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他说,孩子们从小学数学,喜欢跳步骤,为了着急做完,字迹潦草。这些一开始只是孤立的行为,但是时间一长就形成了思维习惯。 到了中学开始,潦草,粗心成了他最大的借口,慢慢的他发现自己怎么都会做错或记不住一些事,他开始怀疑自己,认为自己能力和智力水平不够,慢慢性格也变了,开始厌学开始放弃课程,就这样他的命运一步步被最初自己不重视的习惯拉入了深渊。

接下来作者又对,特朗普和希拉里,两人的孩子做出评价,他们虽都出自豪门,但伊万卡从小颇为自立,十多年前就靠自己努力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切尔西则不同,如果不是她父母是克林顿,恐怕没人注意她。

那么为什么经济条件类似的家庭,孩子最后命运相差很大呢? 因为我们很多事情在过去的不知不觉中决定了命运。那些我们不注意的地方,每件小事开始,慢慢形成习惯,习惯塑造了性格,性格决定了命运。

作者又说除了习惯,我们还要看到大浪潮,去能事半功倍的地方。比如1830-1840年出生的美国人就赶上了美国工业革命。1950-1960年出生的中国人赶上了改革开放。这些人很容易一生不愁吃穿,有一份体面的工作。现在世界的发展指望美国和中国,在这两个国家之间做点事,就会事半功倍。

然后作者又从被困难打击的反应这一面来说明命运在不同人身上的原因。

他说,从一个人被困难打击后的反应,一般有3种,第一是立刻反击回去,第二是认命回避,第三种是冷静下来分析下做出更有效的对策。

作者说这是一种处事的习惯,这种习惯间接决定了我们的命运。被人扇一巴掌后是立刻回击,还是认命离开,还是冷静仔细想想后做出对策,争取我们合理的权力和应有的对策。

最后作者提醒女儿,影响你一生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你的伴侣或丈夫。

他举例林徽因,她一生交往的男性朋友都是大才子,后来丈夫是中国近代知名建筑师梁思成。当时他们家是中国最有学问的精英集会的地方,这样的环境对她帮助非常大。

相反,台湾一个非常著名演员胡因梦,嫁给了非常叛逆的李敖。她后来评论自己这段经历说,嫁给一个渣男需要40年才能恢复。

很多人都抱怨自己命不好,其实怨不得别人,一来他们读书少,二来他们圈子太狭窄,以至于见识和判断力也很低,被骗被忽悠投资失败钱打水漂都是正常的。

《态度》吴军

第7、8封信

这两篇讲格局,作者先叙述为什么要学让人文课程,再从扩展出,专业与格局的不同。人文课能让人眼界开阔些,格局大一些,从大处着眼,而不仅仅是技能比别人高。

作者举例几个顶尖高材生做高频交易的例子说,高频交易本身无法创造什么,只是偷偷赚去了差价。所以他拒绝了他们的投资邀约,做高频交易的技术性很强没错,这几个高材生也很厉害,但格局太小。

然后作者又拿谷歌、脸谱、苹果公司与高频交易公司做对比。高频交易只是让股票市场交易量上升,它的意义仅此而已。而谷歌、脸谱、苹果则不同,他们改变了世界,对世界对社会产生了正面的社会效应。简单来说,高频交易,以赚小钱、小富即安为目的。而谷歌、脸谱、苹果则以改变世界为目的。两者的格局相差巨大。

作者总结,所以人在做一件事时,要尽可能往最好的目标努力,境界要高。所谓境界,可以理解为,目光能看多远。比如我能够看到3年后的事情,并根据看到的目标努力,而他则只能看到1年后的事情,他也就只能盯着1年后的目标努力,而这时我就比他有更高的境界。

下一封信中,他又对格局和境界与孩子聊了些历史的典故。

作者举例秦国时商鞅变法的例子。商鞅一开始向秦王讲,饶、舜、禹、汤的大道,秦王觉得无聊。第二次向他讲周文王、周武王的王道,秦王稍微有点兴趣。第三次向他讲五霸的霸道,秦王立刻重用了商鞅。

有人不解的问商鞅,为什么前两次要谈帝道和王道?商鞅说,我怕秦王真是个境界特别高、有大志向的人,如果我一开始说霸道恐怕要被他看低。

商鞅很清楚,制定功利性很强的法律地位负面后果,但这不是他所能说得动秦王的。在制定统一方针时,商鞅分别用帝道、王道、霸道游说秦王,秦王对它们的态度截然不同,最后采用了一种速效却危险的策略,让秦国走向了死胡同。秦国在统一中国后不仅很快就被灭亡,更可悲的是,它的宗室也被造反的人杀光。

作者警示,绝大多数人依然只知道追求速效,无视长期利益。但是人一旦习惯获得短期利益,境界就高不起来了,可能永远不会追求更高的境界了。

作者又举拿破仑的例子,他虽然在军事上很伟大,但最厉害的还是他的起草的《拿破仑法典》,他花了很大精力和时间去制定法典,以致于虽然拿破仑的军事胜利在1815年就终结了,但整个19世纪,欧洲都在拿破仑法典的影响下度过。

作者最后又说说了现实现象。现在很多大学生,大多数关心的是学什么专业和技能可以赚大钱,而且最好快速获得成功。导致原本一些高薪专业被挤爆,毕业后又很多人挤破脑袋进专业公司里在里面打杂。这些人根本赚不到钱,追求太短视,境界太低,很难有大的发展机会。

最好拿自己说了说经历。 “我很多时候想离开大学去挣钱,但是那样的话,我的学术水平就达不到世界一流水平,因此我两次辞职回到学校全心读书,并且很多次周围的人因为受到各种诱惑半途离开学校之后,我还能坚持把学业完成。那些在中途退学的人,都找到了安稳的工作,当时他们的生活水平不知道比我高多少,但他们大部分一辈子所能触及的高度基本上在那个时候就被限制住了。今天回头过来看,人追求多高的境界,最后就会得到多好的结果。”

《态度》吴军

第9封信

姐姐没打算做交换生,作者劝说的同时也聊了聊德国。

他说,美国科技水平不差但为什么就是没有德国货的品质高,这很值得深思。 他想起了多年前在北京见到的老同学,他在德国生活了20多年。他聊起这事说,德国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生活是具体的”。

怎么理解呢?老同学讲了很多,大概的意思就是,德国人认为,每个细节都应该有标准,每个标准都达到了,整体才会更好。即,每个部分严丝合缝一点点,整体的质量就会有巨大的差别。

作者提起了每次在饭桌上大家讨论中国腐败现象的场景。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有腐败,美国也是,阿拉伯和北非国家只要愿意给克林顿基金会捐钱,就能见到当时担任国务卿的希拉里,澳大利亚为了巴结选举失败前的希拉里,向克林顿基金会捐了8000多万美金作为政治献金。 中国以前很腐败,无论以前是什么样,现在是否比以前好很多,即便有贪腐,也说明社会在进步。

作者又举了几个同样模棱两可的例子,电动汽车是否是真的环保,太阳能发电是否真的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根据数据计算,它们确实更加环保,只是没有那么明显。但不明显我们就不去做了吗,还记得我们前面说过的么,每个细节好一点点,整体就会好很多,这里的几个例子就是这个道理。

作者开始阐述德国人的严谨态度。德国人不仅对国家、社会和生活态度如此,在工作中更是贯彻到底。

他们对一个产品制定了一大堆非常具体的指标,如果每个都达到指标,就说明产品总体质量达到了预期。

这种对每个细节的严苛处理,使得它产品的成本也高很多。

作者举例莱卡镜头,莱卡在制造过程中,细到连一根刻度线的高度都有具体的规范和标准,这使得他们试图生产线移到日本时,日本花了很多年时间也没有达到德国的标准,最后干脆关闭了日本生产线。德国另一家著名光学仪器公司蔡司至今没能在日本制造出标准的设备,因此只能用不同的型号区分,价格差三倍。差一些的型号虽然用起来性能也不错,但在户外长时间使用时则会有大的差距了。

最后,作者提议女儿去德国做半年交换生,去学习德国人做科研、写论文时严谨的态度和方法。他们把论文中每个实验细节的中间结果数据都写出来了,而大部分国家的科学家只是报告主要结果。

“果然有机会去德国人的学校学习一段时间,亲身感受一下他们的做事方法,将受益匪浅。”

记住他们的话,生活是具体的,慢慢体会,会有收获。

《态度》吴军

第10封信

作者的小女儿问他,“姐姐上了好大学,是不是将来就会有好工作、好生活”,作者说“不是的,她以后还要努力一辈子”,妹妹又问“既然以后要努力一辈子,为什么要接受好的教育?不是有很多人退学创业成功了吗?”

作者针对小女儿的疑问给他写了封信。

信中阐述了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个是教育改变命运。

作者阐述,欧洲很早就意识到教育对人的重要性,在16世英国就开始兴办免费教育,为贫困子弟创造受教育的机会,牛顿就是靠在这种免费教育完成了中学学业并进入了剑桥大学的。

到后来伊丽莎白一世规范学徒制度,由国家出钱帮助贫困子弟学习谋生技能。再后来,在英国和美国有了很多“星期日”学校给贫困家庭普及基础教育。

这样很快人们就发现了,有没有受过教育,对将来的命运常常有非常大的影响。

亚洲家长在20世纪后才开始重视教育,因为之前教育并不普及,也无法得到体面的工作。当亚洲人发现教育程度和水平对孩子未来发展的影响很大时,教育重视才成为一种风气。

到现在很多人家里已经不缺钱了,但他们依然有主动学习的动力,这说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已经认识到教育的益处是动力的来源了。

第二个是有钱人更需要良好的教育。

作者告诉女儿,在中国有个词语叫‘土豪’,是指那些发了财的但举止不是很体面的人。

他说,举止不体面主要原因是接受教育不够多,读书比较少。这类人后来要么花时间接受了更多教育事业也会不断发展,要么仍然停留在低教育水平上,有了钱除了糟蹋,想不出能做什么更有意义的事,而他们自己是意识不到自己在糟蹋的,否则他们也干不出这些事来。

作者又举例中国股市早期赚到钱的那些人,他们都是教育水平很低的并且敢于冒险的那类人,他们有了钱后就没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了,以至于后来这些人结局都很惨,除了2个人之外其余的人要么破产要么进了监狱要么被人杀害。

作者再次强调,人不接受教育,就很难有见识,而没有见识,做事情就会事倍功半,疲于奔命。

作者说也有一个在股市上赚到钱的人来咨询他本人,他最后发现无论他们多么努力,他的财富都不会随着他努力而增加,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因为他接受的教育太少了,看不懂发展很快的科技趋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周围人赶超自己。

在中国财富剧增的家庭很多,有些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有些则只知道满足孩子的无知需求。前者的下一代人大多是有教养并且努力上进的人,后者的下一代则大多是轻狂之辈,除了玩跑车、滥交朋友,做不了什么事情,只能在社会上被大家当笑话。

作者举出曾国藩的话,他对后代说,依靠财富和官位是很难保证家族兴盛的,唯有教育可以,因此他希望后代不求做官,而要多读书多学习。

第三个他讲了讲退学创业的事。

他说比较有名的退学创业成功的例子就只有5个,这5个人中,谷歌的佩奇和布林是在通过了博士入学考试后退学的,他们离博士学位只有一步之遥。而盖茨和扎克伯格都是哈佛大学的学生,他们也是创业成功之后由于无法兼顾学业才无奈退学的,至于乔布斯,他仅仅是因为不忍心花辛苦领养他父母的钱而退学,但在退学后他仍然在学校里蹭课。这和我们很多人认为的退学和创业的因果关系都是相反的。

作者又阐述了好大学的好处,他说,倒不是因为好大学的课程就一定比二流大学的好,而是因为他们有相对比较好的学习环境。年轻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很容易受周围同学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不能进入一流大学也没关系,只要自己用心找一些好同学为伴即可。

最后作者希望女儿不要为进入一所好学校而读书,而是要为了让自己能够真正立足于社会并且能够成为有用之人而读书。

《态度》吴军

第11、12封信

第11封信中

作者的女儿刚上大学不久给家里打电话讲述了自己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说自己运气很坏,于是他就给女儿写了封信聊了聊今后的生活。

作者说想谈谈如何避免坏运气。他拿自己的过去举例说自己虽然在外人眼里运气非常好,但自己知道其实也经常走坏运。之所以有他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足够努力走出了坏运气,并且抓住了一生中不多的好运气。

他举例一个美国将军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他问参谋长要打赢现在这场仗需要多少弹药,参谋长告诉他一个数字,然后将军说,要打出去5倍的这个数字的弹药。最后这位将军实现了他的战略目的。他聪明的地方在于他比其他人更多地估计了困难,留出了足够的余地。

作者又举例打败拿破仑的那位将军,威灵顿,他没有拿破仑的感召力,也从不高估自己的军队超长发挥的可能性,他在战前考虑了每个坏情况的可能性,最终因为准备充分而获得了命运的垂青。

由此他告诉女儿如果想得到10分,就要准备30分的努力。先假设自己将遇到比别人更坏的运气,所以要比别人做更多的准备工作,最后才能得到好运的垂青。

然后作者谈了女儿在大学里的定位,大学里人才众多,不必为拿不到第一名而沮丧,只要每天心平气和地完成每件细小的工作,日积月累后自己的位置自然而然会提高,人的成长是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而不是为了拿第一名。

最后作者谈了下如何走自己的路,作者说,对任何人来说,失败并不可怕,因为任何尝试都会伴随失败。但是聪明人就能从失败中不断学习,只有这样人才能变得成熟。

他借用教育家约翰.纽曼的话来描述“理想中的大学”,”即如果能让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富有同情心且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起,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从而了解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鲜事物并掌握独到的行为判断力。”

作者非常认同这段话,他认为上大学最重要的目的是向周围的人学习,而不仅仅是学习课程。

第12封信中

作者的女儿开始为升学做准备,为了不让女儿有升学压力,他写了封信想告诉女儿,为什么上什么大学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个好孩子。

作者认为一些家长把孩子考入名牌大学视为终极目标的做法有点偏激。他认为很多事情远比上一所好大学重要。

作者举例自己加入早期的谷歌公司,它一个特点是不作恶,这是当时加入谷歌成员们很认同的一个价值观,就因为这个价值观让每个员工都信守职责、兢兢业业,这使得这家小小的公司具备很强的竞争力。相反很多公司只有几十人,有了一点盈利很快就因为内斗而分崩离析,就因为它们在选人的时候只注重能力,而不注重品行。

公司如此,人也是一样,相比能力,品行更为重要。一个人,能力不行可以继续努力,一次不行就两次。但品行不端,路走邪了,一辈子都会没有希望。

作者说自己在面试员工时,更加注重品行,他认为品行有问题的人给团队带来的灾难会更巨大。

缺乏好品行的人,大多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问题,有些是因为疏忽了孩子,有些则是对孩子的教育上出现了偏差。例如有些父母过分重视孩子的成绩,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成长,使得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最后适得其反。

作者说,很多人都以为成功能带来幸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很多成功人士过得并不幸福。但那些能够一心向善,懂得感恩的人,即使生活辛苦了一点,内心却感到很满足和幸福。

作者不要求孩子一定要考上什么好大学,如何如何的成功,只要她是个好孩子。于是作者对什么好孩子做出了解释。

“诚实,守信用。勤勉,自律、谦虚。友善,随和、有同理心。正直,公正。”

这是作者对孩子要做一个好孩子的期望。

《态度》吴军

第13封信

这篇作者与女儿聊了下“贫穷”

由于女儿一直生活在风衣足食的环境中对贫穷了解甚少,作者借此信与女儿聊了聊。

他说,世界上并非世界上所有孩子都跟你一样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你需要了解这个世界还有很多人正在等待着被帮助,需要让他们知道人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过好生活。

作者述说了自己的幼年经历。因为赶上“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社会状况很糟糕。即使自己生活在当时一线城市南京,也过得很艰苦,衣食无着。

现在的中国很多家庭跟过去那样,父母外出打工和子女分离生活。自己也是跟父母分离生活了好几年,当很多年第一次见到父母时甚至有点陌生。

作者告诉女儿那时的自己很穷,看见什么食物都流口水,看起来很没教养。如果今天我们见到穷孩子表现出的对物质的某些贪婪,不要太责怪他们。

作者说,贫穷可以让一些人沉沦,也可以让一些人奋起。自己就是奋起的那个,自己从小学习的动力就是将来有机会离开这个贫穷的地方。甚至长大后都不敢松懈,也不敢像赌徒那样投机。

最后作者说,贫穷是把双刃剑,既会给人动力,也会让人沉沦。自己也曾非常贫穷,但贫穷不是错误,我们不能因为对方贫穷就觉得是因为他们不努力。

《态度》吴军

第14封信

作者接着跟女儿聊“贫穷”

他说,贫穷是把双刃剑,它可以让人奋发向上,也可以让人颓废不能自拔。是什么力量让它激发了力量,又是什么让它成为一种诅咒呢?

人的天性是不安于现状的,穷则思变,变则通达,因此贫穷可以成为一种动力。

一个人需要在主流社会环境中生活和发展,如果遭人批评,白眼或被欺负,就会渐渐丧失信心,此时就会脱离主流社会,或者躲起来或者找一群更低级一些的找回自信,虽然他们摆脱了白眼和嘲讽,但这样他们就只能与更低阶的人为伍了。

这样人就走进了一个舒适区,一个贫穷的舒适区,与更低阶人为伍的舒适区。

为什么会丧失信心呢?作者说,人有很多弱点,比如难以调整的自尊心,自己的物质越缺少,心里就越脆弱,比如一个贫家子弟最怕别人说他穷,他认为别人看不起他,又比如越学得不好的孩子,越怕别人说他笨,这是人类普遍的特点。于是最后很多穷人选择了与穷人为伍,成绩差的孩子还是选择与成绩差的扎堆。

他们喜欢这样选择趟在舒适区,久而久之,他们就无法摆脱原来的阶层了。

其实历史上有很多人不怕被嘲笑的穷人。比如上海的杜月笙,他靠被人修脚、卖水果为生,不知道遭受了多少人的白眼和嘲笑。但他仍然一门心思要挤上上层社会,最后还真的做到了。要做到这点,首先要打碎自己易受伤的‘玻璃心’,忘掉自己的感觉,尽力去做。

作者又回来聊聊女儿说,你并不贫穷,但是如果有些事情做的不好的时候,你所处的地位和情况可能和贫穷差不多。

人的心理能否接受自己不如别人,在可能会被别人嘲笑的情况下,是否还能努力往前走,直到改变自己的状态,就是一个对自己的考验。其实这和走出贫穷差不多。关键是忘掉自己的感觉,尽力去表现。

作者开始滔滔不绝说人生,“人一辈子会在很多时候感受到自己的‘贫穷’,这时你是否还愿意去追求一个更富有、更高层次的环境,就决定了你是否能够不断进步。很多人的进步到30多岁就停止了,只有很少的人一直能够坚持到老。永远要承认自己的贫穷,不要担心别人的白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富有起来。”

《态度》吴军

第15,16封信

第15封信很短,由于大女儿太节省,作者写信跟她聊聊省钱和花钱的事

作者首先表扬女儿生活极为节省,然后说自己不希望女儿过于节省,以至于不能让钱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他说了说自己在年少时的经历,说自己进入大学后就没有太过拮据,在工作赚钱后也从来不吝啬花钱。但也从不乱花钱。

他认为如果能够通过花钱更好地解决问题,他会很大方地花出去。实际上,绝大部分时候,这些花出去的钱,最终都会数倍地返回来。因此他希望女儿能够不为钱所惑,能从大处着眼,能比自己更能有见识。

第16封信,作者详细跟女儿聊了聊关于花钱的事。

作者前面问了女儿如果有100万和1000万美元时会如何花。女儿说想去游遍中国并记录和拍下所有景点,以及去农村里盖更多的学校。

这里作者很欣慰女儿的想法,他说当人有钱后没有打算乱花,也没有打算仅仅把它们存入银行或者投资股市,更没有想从此不工作,而是想用它们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是值得赞赏的。

引用巴菲特的话说,“钱是为了让你做想做的事,而不是为了让你无所事事”

作者认为,一个人有了财富,能够善用财富决定了一个人的格局,格局又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

他举例徐霞客,他是明代末期一个家里比较富裕的人,他花了一辈子的时间游历了明朝大约一半的省份,并且记录了所到之处的各种地理、人文和动植物情况,特别研究了石灰岩地貌,他将所见所闻写成游记,成为当时中国最完整的地理、地质、水文、气候、商业、经济和文化史料。

还有另一个人叫李希霍芬,是个德国人,他是个对了解中国地理和经济文化有重大的贡献的旅行者。在来中国前他是考察了加利福尼亚,掀起了当时的淘金热。后来去了中国7次,丝绸之路就是他提出来的。

他考察过中国很多地方,包括景德镇的陶瓷制作过程,胶州湾宜人气候和天然良港,也就是后来选定了中国的德国租借地青岛。也到过四川,考察了水利工程都江堰,详细地将它介绍给了全世界。他还找到了古丝绸之路上消息的大湖罗布泊的位置。

最后他作为学者,提出了中国黄土高原的成因、中国北方贫困的原因,并初步探明了中国产煤大省山西煤炭的总量。他的学生也在中国发现了楼兰古国的遗迹。

除了古代,现代也有很多人在有钱了以后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谷歌副总裁维恩.罗欣在谷歌上市自己有钱后,因为自己兴趣,制造了很多最先进的望远镜,并建立了一个全球联网的天文台,这个平台在引力波的证实、发现可持续爆发的超新星的两个重大发现上起了关键作用。

最后作者希望女儿在运用财富这件事上能从大处着眼。如果以后实现了财富自由,应该利用财富做一点儿其他人没有做或者做不到的事。

《态度》吴军

第20封信

作者在这份信中跟女儿聊了聊金钱观。

作者说自己赞同鲁迅的观点,就是人要生存,要温饱,要发展,即所谓生存并不是勉强度日,而是要过的体面些;所谓温饱,就是衣食无忧;所谓发展,是说物质上能够做到适当的享受。

他感叹一些年轻在进入哈佛后对自己未来的理想有点小,他跟哈佛一些学生聊,他们说自己未来想进计算机和医学行业,这样能够保障有比较高的收入。

其实每年进入哈佛的华裔学生非常少,他们其实承载了一个裔族的未来的希望,因此他们应该去从政,成为美国未来的领袖,而不是只是选择一条简单的收入高的职业。

作者说在美国,衡量精英的标准不是钱和学历,而是影响力。这个道理对于那些每月勉强维持收支平衡的中低层大众来讲,有点空泛。而对于文博不是问题的人来说,在年轻时候能够懂得把钱看淡一点是有必要的。

作者了解过一个学术精英为什么下海做生意,原因还是在大学里要尽太多的义务,如果你想增加影响力,就要尽各种专业机构的义务,对钱不能太执着。由于很多人对钱很执着,因此走不到学术金字塔的顶尖,更不用说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了。

然后作者分析了下,美国富人愿意捐钱的3个原因,第一个宗教原因。第二个是不希望成为后代不工作、不上进的理由。第三是希望能够用钱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把钱作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工具。很多人在捐钱的时候是有附加条件的,甚至有一些是政治性的附加条件。这些条件通常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某种理想,或者为了一个族群的利益。

作者觉得上哈佛、耶鲁、麻省这样的学校目的首先并不是学习赚钱的技能,而是学习如何成为精英,以便将来有钱了反哺社会。他们的眼界应该不在于看不看钱或挣不挣钱,而在于能否看透、认清,钱仅仅是媒介的性质。如果只是为了谋求某个职业,挣钱或许不少,但从社会的影响力来讲,依然没有摆脱穷人的心态,自私、守旧。

诺贝尔奖获得者朗道,把物理学家分为5个等级,所列的等级核心思想是,人和人的差距,能力和能力的差距,是数量级的差别,而不是通常人们想象的那么一点点差别。

作者觉得这5个等级,也可以用于我们任何的专业人士中来评定。

第五级,能独立解决问题,完成工程工作。

第四级,能知道和带领其他人一同完成更有影响力的工作。

第三级,能独立设计和实现产品,并且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第二级,能设计和实现别人不能做出的产品,也就是说他的地位很难被取代。

第一级,开创一个产业。

这5个等级,如果一个人能够在能力水平上晋升一级,不仅贡献多10倍,所做的事情的影响力以及包括自己的收入也常常会多10倍。

最后作者希望女儿在麻省能学习到具备超过同龄人的能力,做些更有影响力的事。

《态度》吴军

第21封信

作者跟女儿聊了聊交友

作者首先跟女儿说,大学里交友是很好的很纯粹的,以后在工作中,更多是业务上的关系,难免有点功利,但是大学却不同,同学愿意彼此互相照顾,这更多是处于年轻人的善意和天然的交友欲望。

出了大学后,很多人创业即使创业成功了,他们也会不惜毁掉多年的交情,以谋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作者举例了一个自己的朋友,他是作者进谷歌时认识的中国人,他是一个非常理性且大气的人,也从来没有摆过老资格,因为作者跟他很合得来,后来很多的经历也证明,这位朋友是非常值得深交的朋友。

作者又说自己在腾讯担任副总裁时,每天都有人约吃饭,各种人推都推不走,一些人甚至把房子和车子都借给自己。但是当自己离开腾讯时,90%的人没有再和自己打过招呼。

对于这种现象,作者告诉女儿,不必奇怪,因为人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这是人的本能,只要不刻意伤害我们,就不必太在意。

我们人无法决定自己的出生、家人、亲戚的圈子,能自己决定的也就是和谁交朋友了。好的靠谱的朋友是巨大的财富。

作者说自己平时交朋友都假设人是正直的、善良的、诚信的。如果自己上当了就不再给对方另一次机会。曾国藩也是同样的,他坚决不与荒唐的亲戚来往。

最后作者给女儿一些交友的建议,交友时一定要真诚、大方和宽容。不要怕自己吃小亏,对别人的一些小毛病要容忍。毕竟人无完人,不要因为别人的一些缺点就否定整个人。

《态度》吴军

第22封信

作者跟女儿聊了聊恋爱

科学家发现了人类会分泌爱情物质,就是多巴胺、苯基乙安、内啡肽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它们让男女愿意相处。

作者认为没有爱情的人是有缺陷的,没有经历真正爱情的人生也是不完整的。

作者想起了妹妹的历史老师说的一句话,要想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我们需要读三种历史:胜利者写的历史,失败者写的历史,女人写的历史。这三种角度看待历史才能真实的还原真实的场景。这就说明男人和女人看同一件事情是真的不一样的。正是由于男人和女人的这种局限性,两个人在一起才能互补,人生才能完整。

作者认为两个适合的人能一起相处,他们形成的合力一定是 1 + 1 > 2的,这也是作者不认为谈恋爱会耽误学习的原因。但是如果两个人勉强凑合在一起,将来一定会有较大的缝隙,不会严丝合缝,这可能对两个人带来巨大的伤害,因为找到合适的人很重要。

有人说读名校的好处是容易找到合适的人,这种想法虽然有点功利,也不无道理。

对于女人来讲,与男人不同的是,她应该展现出自己的柔美、温柔和端庄的一面。没有男人会喜欢穿着太随意的女人,就如同女人不喜欢邋里邋遢的男人一样。

但是外表只能吸引人一段时间,时间长了即使是仙女也会让人有审美疲劳,所以只有外在是不够的,最好能有才情,以及广泛的兴趣。

真正的爱情需要两个人一起培育,当两个人遇到矛盾和问题时,能否有效解决它们是维持长久爱情的基本能力。

那么怎么去判断一个人是否合适呢?

作者说:我觉得,一个合适的人会让你看到和得到全世界,而一个不合适的人会让你失去全世界。

最后作者谨慎的说了一句:我说的可能只是1%,你要自己去体会剩下的99%。

《态度》吴军

第23封信

女儿似乎有些‘洁癖’,对那些夸夸其谈、不愿意做事的人不齿,对那些只愿意一个人做事不愿意合作的人反感,作者跟女儿聊了聊社会上与不同人相处之道

女儿想锻炼领导力,作者说,领导力第一是组织和工作能力,一件事交给你,你能否将它分解,组织大家完成。第二是团结大多数人,让每个人能够各尽其才,发挥作用。

作者把周围处事的人分为4种,第一种人和我们关系非常好,做事总能配合我们而且能力很强。第二种和第一种一样但能力有限。第三种人有能力能做事,但他未必喜欢你,也很难相处。第四种人,没有能力也无法相处。

很多人在生活中把不是自己朋友的人排斥在外,这导致了诸多问题,虽然他们很能干又聪明,但未必让我们喜欢。

作者举例塔列朗,他的外交水平非常高,但这个人既不对任何人忠诚,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君子。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很多这样的人,如果能和他们处好关系,是完成一项伟大事业的前提。我们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并且善用他们的长处。

事实上,只要大家能设定一个共同目标,把彼此的利益绑在一起,遇到矛盾,对事不对人,就能团结大多数人,把我们的事情做好。

另外我们也不能,因为对我们关系好,就凡事偏袒他们,也有有违做事的原则。

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多和我们不一样的人,争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是我们将来生活和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作者最后告诉女儿,如果有幸成为领导,对同事和下属不要有洁癖,观察他们的长处发挥他们的特长。

《态度》吴军

第24封信,说的是远离小人。

作者拿楚国的费无极,他特别爱讨好皇帝,讨好的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小小私利损害了国家长远的利益,最后被吴国灭了。小人通常都很聪明,要想远离小人的得自己有对欲望的克制力。

第25封信,说的是有效沟通。

作者说沟通要以对方了解你的意思为目的,这样才有效,因此我们要以和对方共同认知的基础上讨论问题,或者用对方能听懂且马上能理解的语言来讨论,只有这样沟通效率才最高。否则就像一些比较糟糕的老师那样,只管自己讲课,讲完了就认为学生都听懂了,实际上学生们完全没有理解。

《态度》吴军

第27封信,作者从“上帝喜欢笨小孩”出发讲了自知的重要性。

作者说自己每个周末都花时间手工整理投资信息而不是用Excel等各种工具自动生成报表,是因为自己在手工工作的过程,就是一边整理一边思考的过程。任何工作都需要总结、反思,才能进步。

做事情不能投机取巧,这个世界里上帝喜欢笨人。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上帝不喜欢比自己聪明的人。这其实反映了一个人是否对自己的能力和本领有正确的认识。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觉得自己什么都做的到,无意中自认为高上帝一等。事实通常是人总会高估自己,以致于不断犯错而不自知。

《态度》吴军

第34封信,聊写论文。

作者从写论文里得出几条经验。

大部分人都是从前人的经验中得出自己的成果,所以介绍自己站在前人的工作是比较重要,讲清楚前人做了什么非常重要。

自己做了什么工作得出什么结论是论文的灵魂,要实事求是不要啰嗦更不要夸大。一些急于求成的学者为了发表具有轰动效果的结果常常作假、以致于最后不再被同行认同。

好论文不仅要得出自己的结论,还要比较自己为什么比前人做的好。实验结果需要前人的实验数据,以及自己的实验结果,这样才能有清晰的比较。

论文实验数据的比较一定是要使用同行能够得到的数据。而不是一些非相关性的数据。这样在比较时才能让橘子和橘子比,而不至于造成橘子去和苹果比,削减了论文的质量和信服力。

最后作者对写论文一定不要做的三件事。

第一吹牛夸大自己的成果。

很多人喜欢宣传自己解决了一个天大的难题。其实同行对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都非常清楚,意义是否重大,无须费太多口舌。大话,废话,除了占用篇幅对论文没有任何帮助。

第二贬低同行。

一些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工作多么有水平,自吹自擂,把前人的工作贬得一无是处。其实是否做的好,有了数据自然明白了,不需要抬高自己贬低别人。

第三把次要的东西写的篇幅比较多。次要的东西篇幅多会让读者造成困惑。

最后两个细节比较重要。别人的数据和观点要写明出处。对于写论文做研究过程中给予帮助的人要鸣谢。

《态度》吴军

第35封信,聊了聊做事前算概率这事。

作者说,很多人决定是否继续读书的理由是能否找到更好的工作。只有少数人每天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喜欢的工作。

其实一个人是否喜欢一件事,也是要尝试一下才知道的,特别是年轻的时候。

作者说了一个故事,有个年轻人要离开家乡去世界闯荡,离开前一个老人给了他三封信。年轻人到国外打开了第一封信,里面就简单地写了几个字“往前走,去闯”。于是他便义无反顾去奋斗了。

不过他的面前困难重重,人生地不熟,求学的道路也不顺利,他经历了失败也常常被人嘲笑,当他觉得坚持不下去时,打开了第二封信。信里内容依然很简单,“别灰心,继续闯”。于是这个年轻人又振作起来,艰辛地一步步往前走,最终闯出了一片天地。

很多年后他回首已走过的路,有喜悦有悲伤,有成功有失败,虽然所得不少,但代价也巨大。他不知道自己走的路对不对,于是他打开了第三封信,信中依然只有几个字,“随缘,别后悔”

回顾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其中的酸甜苦辣、各种滋味只有自己年能体会。

年轻人做决定应该三思而行,但对于想清楚的事,做起来就不要犹豫。

其实很多事在我们做成之后回头看只有5%不到的成功概率甚至更低,如果我们一开始就算概率,很多事就不会开始去做。

最后作者说,努力了,至少还有一个希望,放弃了,则永远不可能有希望。

· 读书笔记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Thanks for your reading

  • 版权申明

    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读书笔记(五) 《态度》

    Copyright attention

    Please don't reprint without authorize.

  • 微信公众号,文章同步推送,致力于分享一个资深程序员在北上广深拼搏中对世界的理解

    QQ交流群: 777859752 (高级程序书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