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四十一) 《心流》#2 为何要培养独立意识

已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点击跳转

背景:

在2020年初就买了《心流》,直到2021年1月才读完第一遍,读完的那一刻,我知道我又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不得不承认就是这本书让我的专注力提高了整整一个级别,这是最让我非常兴奋的地方。而我只是读了第一遍,吸收不到10%的结果,可想而知它的魔力有多么强大。

于是决定好好回顾总结一下整本书,便开启了第二遍、第三遍的读书之旅。

读此书的起源是由于我在平时工作、交流、学习时,常常难以集中注意力,因此带着好奇心阅读了这本书。

我猜大家应该也和我一样,常常为自己难以击中注意力而烦恼,其实我们都希望自己在专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能够拥有更高的效率。

本书的核心是心流的最优体验,简单来说就是“如何让你高兴地专注”。

作者想表达的是,当你的心流会的体验最佳时,也是学习效率最高的时候,同时也是你最幸福的时刻。

书本中讲到了关于学习、工作、运动、社交等各方面的心流原理和技巧,我作为知识的搬运工,做了一些精炼和总结的工作。

正文:

简单回顾下前文,前文我们说,结果其实并不重要,过程才是我们幸福的来源,专注就是注重过程保持幸福的一种方法。我们常常心灵处于混乱状态,专注能让我们保持有序的心流。人生要的不是最后的终点,而是每时每刻点点滴滴成长的过程,成长本身就是我们的目的。

为何我们在为拥有幸福而追求幸福

作者说我们常常为拥有幸福而追求幸福,同时我们也在追求其他目标,例如健康、美貌、金钱、权利,追求这些无非也是因为我们以为拥有这些就能得到幸福。

维克多在《活出意义来》序言里写道:

不要以成功为目标,你越是对它念念不忘,就越有可能错过它。

因为成功如同幸福,不是追求就能得到;它必须因缘际会,是一个人全心全意投入并把自己置之度外时,意外获得的副产品。

经研究表明,运动、游戏、音乐、绘画、嗜好等都是比较容易产生心流的活动,但我们不能光靠游戏和艺术来改善我们的生活啊,所以我们要学会如何将枯燥的工作转化为产生心流的活动。

我们大多数人几乎一生时间都花在工作和社交上,因此学习把工作转化为产生心流的活动,以及设法与父母、配偶、儿女、朋友相处得更愉快,是格外重要的事。

如何反转苦难的生活

不仅如此,生活还不断给我们各种挑战和苦难,这阻碍了我们享受幸福享受人生。

那么如何不为苦难所阻,继续享受人生呢?

人生的悲剧在所难免,即使是幸运儿也难免遭逢压力,但遭受这些打击未必就是与幸福绝缘。

人在压力下的反应,往往决定他们是否能转祸为福,否则只能徒然地受苦受难。

如果我们能做到在困难和压力下转祸为福,就能对人生掌控自如,使生命丰富璀璨。

此时,是否苗条、是否富裕、是否掌权都已无关紧要,甚至最单调的体验也会变得趣味盎然。

幸福之所以难求是因为我们的贪得无厌的欲望难以填满

我们说一个人如果不靠任何支持,试图仅凭自己的力量去追求幸福,很可能他会从极致的生理快乐和社会公认的最具吸引力的事物开始着手。

因此财富、权势、性就成为很多人奋斗的主要目标,然而大多数人并不明白这些并不能改善我们生活的品质。

那该怎么办呢?作者说唯有直接控制体验感受,从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每一个此时此刻中汲取快乐,才能克服欲望的障碍,从而得到满足。

各种证据表明,大多数人会陷入期望值不断升高的恶性循环中无力自拔,但也有不少人能从中逃脱出来。

这些人或许物质条件不够优越,却仍然能改善生活品质,他们不但自己知足常乐,也常能使周遭的人生活得比其他人更快乐。

这种人充满活力,愿意接纳各式各样的经历,活到老学到老,而且对别人及周遭的环境有强烈的责任感。

那么到底有多少人热爱自己的工作,满意自己的运气,不追悔过去,对前途满怀信心呢?答案是:极少的。

这种普遍的“病态”并非直接由外界因素引起。不满的根源存乎于一心,自己的问题唯有依靠自己才能解决。

我们从小到大,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从满怀希望的无知少年,长成冷静沉稳的大人。

童年或许令人痛苦,青春期或许令人困惑,但对大多数人而言,痛苦与困惑的背后,至少还有个长大后一切会好转的希望。

然而,长大后,各种老化的迹象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你的时间快到了,准备动身吧”,但很少人在这时候已经准备妥当。

人们会反问,“等一下,不可能是我吧,我还没开始生活呢,我该赚的那些钱在哪儿,我该享受的那些好时光在哪儿”

这番觉悟使我们有种受骗上当的感觉,似乎是慈悲的命运为我们安排好的一切。

当这番觉悟来临时,每个人都会以不同的方式面对这个问题。有些人选择继续奋斗不息,金钱、名誉、权利,不得到誓不罢休。有些人则选择对症下药,节食、健身、跳舞、整容、上提高自信的课、参加权贵人士的午餐聚会等等。

但不久人们就会发现,这些零星的解决方案根本发挥不了作用。

无论下多少功夫,老化的定律不会因此而改写。

提升了自信,无形中却疏远了朋友。

花太多时间结交新朋友,又疏忽了配偶和家人。

人们会发现,堤坝太多缺口,濒临溃决,根本来不及抢救。

在无法同时满足太多要求的挫折之下,有些人干脆投降认输,躲进自己的小天地。

他们可能培养一种高雅的嗜好,如搜集抽象画或陶瓷人像,甚至也会沉溺于酒精或麻醉品构筑的迷幻堡垒里。

这些异国情调的娱乐和所费不菲的消遣活动,纵然能使人暂时忘记根本的疑问,却不能提供答案。

我们是如何沦为社会控制的奴隶

心理学家指出,文明就是建立在压抑个人欲望基础上的。社会成员不论乐意与否,都被迫接受既定的习惯与技能,否则就不可能维持社会秩序和复杂的分工制度。

所以对于我们,个人的社会化是必然的。社会化的真谛在于使个人依赖社会的控制,并对赏罚有既定的反应。社会化的最高境界就是使每个人都完全认同社会秩序,根本不想触犯任何规则。

我们应该了解到,“寻求快乐”是基因为物种延续而设的一种即时反射,其目的并非个人利益。例如,美食的快乐、性爱的快乐、娱乐的快乐都其实是人类基因的布局。

跟随基因的反应,享受自然的乐趣,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我们应该认清事实真相,在必要的时候,按照自己的优先顺序,做自己的主人。

彻底社会化的人,只追求周遭他人认定的、应该期望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都是与天性密切结合的欲望。

他可能会有机会经历到许多难能可贵的事,但由于这些事与他们的欲望不符而被他们完全忽略掉。

其实他们在意的并非他们现在拥有什么,而是满足别人的要求后能获得什么。

这种沦为社会控制的奴隶人,只知道周而复始地追逐“一到手”就化为泡影的奖赏,他们的局限性太强,被社会和他人牢牢地控制。

虽然在这个复杂的社会求生,绝对有必要实现外在的目标而去暂时牺牲一些自我意识,但不必因此而成为傀儡。

为了不让自己成为傀儡,最好的方法是不以社会的奖赏为念,试着以自己所能控制的奖赏取而代之。

当然这也并不表示,我们要完全放弃社会认可的每项目标,而是在社会用以利诱我们的目标之外,另行建立自己的目标。

然而,从社会制约下解放自我,最重要的步骤就是,时时刻刻发掘每一事件中的回馈。

如果我们学会在不断向前推进的体验中找到快乐与意义,社会制约的重担就会从肩上自动滑落。

当奖赏不再受外在力量管制时,生命的权力就回到了个人手中。

社会根据生物倾向而设计的“刺激–反应”模式,就是受外界所控制的。

无论是迷人的广告使我们对产品垂涎不已,还是老板皱一下眉头就使我们整天提心吊胆,都代表着我们没有决定体验内涵的自由。

人们害怕的其实是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而非事物本身。外界事物令你痛苦并不是因为它们打扰了你,而是归因于你对它们的判断,而你有能力立刻消除这种判断。

培养独立意识有多难

在亚洲有很多控制意识的技巧,能使人达到高层次的满足感。

例如,印度瑜伽、佛教禅宗、宗教祷告等,目的都在于摆脱混沌的威胁和生理冲动的制约,从而释放内在生命。

但各派的哲学都依赖于当时所创生的环境,这些额外的成分若不能从基本要素中剔除,那么通往自由的路上就不免要长出许多莠草。形式一旦逾越内容,追寻者就只得重回起点。

所以想要培养我们的独立意识,对意识的控制就不能予以制度化,一旦成为社会规则与标准,它就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在时代更迭频繁的时代,每隔几年,培养独立意识所需的条件就会变化,我们必须重新加以考虑与组合。

既然掌握人生是永远的中心议题,现代知识对此有什么看法呢?一个人又如何消除焦虑与恐惧,摆脱对社会奖赏的患得患失之心呢?

作者给出了简短的回答,控制意识才能控制体验的品质,任何在这方面的进步都能够提升生活的品质,使快乐更快乐、也更有意义。

已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点击跳转

· 读书笔记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Thanks for your reading

  • 版权申明

    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读书笔记(四十一) 《心流》#2 为何要培养独立意识

    Copyright attention

    Please don't reprint without authorize.

  • 微信公众号,文章同步推送,致力于分享一个资深程序员在北上广深拼搏中对世界的理解

    QQ交流群: 777859752 (高级程序书友会)